周公庙即鲁太庙,鲁国的祖庙。太庙是天子的祖庙,鲁国是周代的诸侯国,本来不应当称为太庙,因为周公制礼作乐,对周王朝的功劳可以说是功高盖世,为褒奖周公的功绩,周成王特命鲁国祭祀周文王,所以说鲁国有天子的礼乐,周公死后,成王命鲁设祖庙,也就被称太庙。鲁国被楚灭亡后,太庙也随之被毁,相传原来的旧址在现在的周公庙处。
周公庙坐落在原鲁国国都的宫殿区范围,即“左祖右社”。现在明显地看到其遗址,即周公庙周围之高阜,在明曲阜城的东北部1华里左右。西汉初曾封周公为“元圣”,所以周公庙也叫元圣庙。
周公姓姬名旦,是周文王的第四子,也就是武王的四弟,他曾辅佐武王伐商纣王,两次东征,为西周王朝的成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西周王朝成立后,他为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,制定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各种典章制度(周礼),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奴隶主政治家。
西周王朝成立后(公元前11世纪后半期),对其王室贵族和功劳卓著着进行大分封,为各诸侯国国公。当时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,为鲁公,因周成王年幼,周公留京都以辅佐成王,命其子伯禽代父就封。伯禽为鲁公之始,中间共传了三十三代,至鲁顷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249年)楚灭鲁止,共经历了800年余年的历史,鲁国都的宫殿区均在周公庙处。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公元1008年),追封周公为“文宪王”,并且在鲁太庙的旧址上为周公建庙。明成化二年(公元1466年),置洒扫户若干户。明弘治十三年(公元1500年),经访查东野禄是周公的六十九代孙,遂令其管理周公庙的按时祭祀。正德十三年(公元1518年),开始对周公庙设置祭田、祭器等。至清代中期,周公庙已拥有祭田493亩(约今1400亩),东野氏后裔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。
周公庙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的六次修建,形成现在的规模。有前后三进院落,殿、亭、门、坊计57间(东西跨院倒塌的不计),占地面积为42亩,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棂星门
周公庙的大门为“棂星门”。门三间,现存此门为清初建筑,门为木质结构,上面复盖灰瓦,檐下有4层斗拱,四根柱顶的上面有四个绿色瓷制的八棱鼓,在瓷鼓的上面各有天将一名,以示庄严。门下东侧有山东省立的保护标志碑,门外东侧有辇路石碑一幢,再前有国务院立的“曲阜鲁国故城”保护标志碑。
经天纬地石坊、制礼作乐石坊
此二坊为石质,四楹三间,中额刻字,两次间均浅刻二龙戏珠图案。东为“经天纬地”坊,西为“制礼作乐”坊,以赞颂周公的历史功绩。两坊均为明嘉靖三年(公元1524年)冬十月,由山东巡抚都察院右付都御史陈凤梧等建立。
二门(承德门)
周公庙的二门名为承德门,三间,绿瓦悬山顶,无斗拱。门下前面有明代嘉靖年间的优免周公后裔等石碑两幢。
三门(达孝门) 、康熙碑亭
周公庙的第三道门为达孝门,门下有数块谒周公庙碑,镶嵌在墙壁上。门为三间,无斗拱,灰瓦悬山顶。门下两侧有一碑格外引人注目。此碑是原来国务院立下的曲阜鲁国故城保护标志碑,“文革”初被毁,在原碑的背面,由原山东省副省长李予昂,于1980年5月题写的诗一首,刻在此碑的背面,让游人记住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曲阜文物惨遭破坏的历史。此诗文曰:“万恶四人邦,十年逞逆狂。少昊像颅碎,鲁故城折光。三孔大破毁,周庙受遭殃。贼罪臭千载,历史诛巨奸。首凶陈伯达,作伥谭厚兰。留此残石在,铁证代代传。”
在达孝门的前东侧,有一座方形碑亭。亭内立有清代康熙皇帝御制的大型石碑一幢,此碑是周公庙最大的御碑,碑周边刻飞舞的群龙,赑屃昂首生动。碑额题曲阜周公庙碑,立于清康熙二十二年(公元1683年),同年康熙帝祀孔子后便祀周公,以立此碑。
问礼堂
在承德门与达孝门之间东西各有跨院,其建筑早已倒塌,现只存堂基。问礼堂位于东跨院,现在问礼堂基上,保存有清乾隆皇帝手书的“问礼堂赞”石碑一幢。据《论语•八佾篇第三》载:“孔子入太庙,每事问”就在此处。当年孔子初入太庙,事事请教,引起议论。其议论曰:“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?入庙,每事问”。由于孔子喜欢提问不明白的问题,于是别人怀疑孔子是否如传闻所讲的广于知礼。孔子闻之后曰“是礼也”,言不耻下问,勤于学习本身即是知礼也。孔子曾讲: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焉”,其意也就是很谦虚的再现。
金人铭石碑
在元圣殿院内,最引人注目的石碑首推金人铭,原文在金人的背后,是周公嘱其子伯禽处事的铭言,也是周公从政的切身经验。此碑位于两侧的南端,由曲阜孔子七十二代孙孔宪彝书写,清道光二十年(公元1840年)秋七月,长州王大育谨立石。其碑文曰: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,右陛之前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“古人慎言人也,戒之哉,戒之哉。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安乐必戒,无行所悔。勿谓何伤,其祸将长;勿谓何害,其祸将大;勿谓何残,其祸将然。……,好胜者,必遇其敌,……,戒之哉”。孔子既读斯文也,顾谓弟子曰:小子,识之此言,实而中情而信。此碑文虽有消极的一面,但也有一定的处事哲理。
元圣殿
元圣殿是周公庙的主体建筑,也是祭祀周公的中心场所。大殿阔五间,进深三间,有斗拱,绿瓦彩画悬山顶建筑。殿内正中为周公塑像及神龛,东旁神龛内为鲁公伯禽像,西旁侍立金人塑像。殿内正中上悬“明德勤施”匾,左右两边金柱上悬挂木雕贴金对联,上联曰“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”,下联曰:“图书象演尼山统绪本先型”,皆为乾隆皇帝御笔。殿内的神龛、塑像、字匾均为八十年代初期复制。在周公像后西侧墙壁上镶有一块汉画像石刻,其名为“周公负扆图”。但石刻已经破残,仍可以看出一人拱立,左端隶书“周公”二字。
在此院中置有明代雕刻的盘龙石香炉一座,两旁立有宋、元、明、清的石碑十六幢。西边中间的一幢是周公庙现存最早的御碑。其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公元1008年),由真宗撰书的《文宪王赞碑》。